蘇訊快評丨黨員干部“帶貨熱”的冷思考
黨員干部“帶貨熱”的冷思考
近年來,國內各網絡平臺紛紛推出直播助農計劃,各級黨員干部也走出辦公室、走進直播間,為當地農產品吆喝代言。可以說,“直播帶貨”是領導干部走近群眾、走進群眾的有效載體和重要路徑,是踐行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的題中應有之義。通過“直播帶貨”,既可以幫助滯銷企業(yè)、農戶渡過難關,又推薦了物美價廉的產品,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為民、親民、愛民之舉,呈現出了民有所呼、黨有所應的魚水深情。
黨員干部“直播帶貨”之所以火爆,是由于廣大人民群眾對于政府公信力的支持。為了避免消耗掉這份信任,廣大黨員干部應堅持適度性原則,避免因“直播帶貨”而忽略了本職工作,搞“面子工程”,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減少幾分形式化的“官僚氣”,增添幾分為民服務的“煙火氣”,在思想理念和行動上走心入腦,不夸大宣傳,冷靜理性的讓網絡營銷成為助推產業(yè)增效、群眾增收的新渠道。
慎重而為,把好思想意識關。各級黨員干部應加強實干的作風建設,在實踐中錘煉自身,畢竟“直播帶貨”不是一場領導們的作秀表演,不能為“直播”而“直播”,而是應真正立足當地實際,幫助解決相關的農特產品滯銷問題,特別是困難地區(qū)農特產品的銷路問題。走出“直播間”后,黨員干部還應繼續(xù)立足當地發(fā)展情況,思考產業(yè)扶農助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腳踏實地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唯有此,才能真正做好“直播帶貨”工作,更好地投身于為民謀利的事業(yè)中,推進產業(yè)振興和鄉(xiāng)村振興,創(chuàng)造出經得起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精益求精,把好產品質量關。黨員干部進行直播帶貨,是以自身形象做背書,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受損的不僅是自身形象,還有可能損害當地政府權威性,這與新時代下實現防止返貧的愿望背道而馳。因此,我們應嚴守產品質量關,堅決避免假冒偽劣產品或低質量產品,嚴格把控產品從生產、采收到銷售、物流的每一個過程。對于部分生產條件較差的困難農戶,應積極提供幫助,將各項資源向農村困難地方傾斜。還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對物流、倉儲等信息進行實時監(jiān)管,同時對市場需求變化應做到反應及時,確保生產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高品質有保障的產品。
守住底線,把好紀律規(guī)矩關??陀^來看,“直播帶貨”是各級黨員干部利用網絡推動當地經濟發(fā)展的一種全新嘗試,業(yè)績亮眼固然可喜,但若指望通過領導們的幾次直播,就完全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則是不切實際的。因此,領導干部在進行直播帶貨時應嚴守邊界,嚴格按照相關法律和規(guī)定辦事,既不能隨意接受企業(yè)邀請,更不能參與相關營銷活動。各級黨委政府也應建立健全科學的黨員干部工作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強化事前、事中、事后的監(jiān)督,嚴格把關每個環(huán)節(jié),加強對各種形式主義和違規(guī)現象的處理,使干部“直播帶貨”進入制度化、規(guī)范化發(fā)展的新階段。
總之,黨員干部“帶貨熱”,是在互聯網時代領導干部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手段服務地方經濟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之舉,我們應以“直播帶貨”為契機,目光長遠,堅持實干精神。在參與直播活動的同時既要“帶貨”也要“帶人”,充分發(fā)揮“土秀才”“土專家”等鄉(xiāng)土人才的作用,打造一批土生土長的農村新“網紅”,為品牌宣傳儲備人才力量,才能推動直播向常態(tài)化、專業(yè)化方向發(fā)展,努力解決好農產品銷售的“梗阻”問題,在新業(yè)態(tài)、新領域幫助更多的農民走向致富的道路,此方為鄉(xiāng)村振興的長久之策。(張?zhí)旆?
江蘇蘇訊網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江蘇蘇訊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本網按規(guī)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請致電025-86163400 ,聯系郵箱:7249228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