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5+2”模式上線 課后2小時在學校 情況如何?
中小學“5+2”模式上線 課后2小時在學
秋季開學,蘇城中小學校實行課后服務“5+2”模式全覆蓋,即學校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時為學生開展課后服務。目前,“5+2”模式落地已兩周,為此記者走訪了蘇州多所小學,看看情況如何?
一校一案全面鋪開
提供有質(zhì)量的2小時
課業(yè)輔導、社團活動是學校開展課后服務的“標配”,經(jīng)兩周的摸索,各校依據(jù)實際情況給出自己的方案。
在課業(yè)方面,蘇州市滄浪教育集團開學之初便通過問卷的方式收集學生的“減負心愿”,廣泛聽取學生意見,為老師們結合課后服務時間調(diào)整作業(yè)的布置提供參考。蘇州學府實驗小學在中高年級采用“完成作業(yè)+自主閱讀”的組合方式,由本班任課老師開展作業(yè)指導、面批,使學生在校完成作業(yè);低年級學生放學不留作業(yè),開展學科基本素養(yǎng)與故事、繪本、繪畫內(nèi)容相結合的多彩活動,寓教于樂。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吳中區(qū)蘇苑實驗小學的老師還對學有困難的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幫他們更扎實地鞏固知識點。
“你笑起來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樣……”下午5點許,記者來到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一年級某班外,看到老師正組織學生跳操。新生們跟著視頻一起蹦蹦跳跳,不僅鍛煉了身體,也在歡快的音樂聲中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平江實驗學校副校長陳敏介紹,學校社團活動資源豐富,有各級社團100余個,學生可自主選擇,形成“一人一案”的多種課程模式。為了讓“延時”育“特長”,讓“延時”變“培趣”,該校特聘4位蘇作非遺傳承大師,定期走進社團為學生開課。
為優(yōu)化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需要,園區(qū)多校推出課程建設3.0方案,將課后服務納入學校課程建設。如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海小學整合多學科教師資源,結合學校特色文化打造了“星夢學堂”,開放6大星系繽紛課程,內(nèi)容涵蓋文學、數(shù)學、藝術、健康、科技等。
多數(shù)孩子選擇參加
師生都有放學新體驗
“5+2”模式鋪開以來,蘇州高新區(qū)文正小學全校1650名學生參加,參與率達到95.8%,蘇州市新康實驗小學有近80%的學生參加,且比率仍在上漲。
“在學校有老師監(jiān)督,周圍的同學都在奮筆疾書,學習的氣氛很好,而且遇到不會的地方還能隨時問老師。”平江實驗學校六年級學生姚殷銘認為課后延時服務對他的幫助很大。
“以前孩子回家吃點東西、休息一會兒,等靜下心來開始寫作業(yè)也要下午5點半了。這兩周孩子在學校就能把作業(yè)完成。”看到孩子的變化,家長陳女士為課后服務點贊,而陳女士接娃時間也比以前寬松很多。
除了學生、家長,“5+2”模式也給學校和老師帶來了新體驗。為了安排這2個小時,各校在運行中也遇到了不少難題。平江實驗學校教師周艷告訴記者,多出來的2小時對低齡段學生來說是一種挑戰(zhàn),在校時間的延長讓不少學生感覺浮躁。另外,回家時間晚了,家長們還擔心孩子在校挨餓。面對這些問題,學校也在“見招拆招”。目前,平江實驗學校通過對學生進行專項訓練來鍛煉專注力,幫助學生盡快適應課后延時,并允許學生攜帶小點心充饑。
學生多了2小時,老師的工作時間也相應延長了。記者了解到,有的學生父母上班早,需要很早把孩子送到學校,以至于很多小學老師不到上午7點半就要到??醋o。“5+2”實施后,帶班老師當天的在校時間接近11小時。一位老師告訴記者,她的孩子也在上小學,輪班的時候就請家里的老人幫忙接送、照看。
遵循自愿原則
讓教育回歸本位
政策一落地,學校一紙告家長書發(fā)下來,參加課后服務的自主權交到了家長和學生手中。到底要不要參加“5+2”成了一個關注點。
孩子就讀新康實驗小學三年級的全職媽媽林女士一方面擔心學校學生多,老師不能兼顧,另一方面,還報名了英語課,與課后服務時間有沖突,所以選擇不參加。但她也擔心:“不參加,會不會有損失?”
“課后延時服務并不涉及學科新內(nèi)容的教學,家長們可按需選擇,不用過分焦慮。”新康實驗小學校長沈娟認為,開展課后服務的本質(zhì)是要讓學科教育回歸學校的主陣地,讓學生不必尋求校外培訓班,減輕學生家庭的經(jīng)濟與精神負擔,而非創(chuàng)造新的焦慮。同時,家長也要意識到,“減負”減的并不是家長作為監(jiān)護人的責任,加強家校溝通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優(yōu)質(zhì)、全面的教育。孩子放學回家后,家長也要擔負起家庭教育的責任,如鍛煉孩子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引導孩子合理使用電子產(chǎn)品等。
針對家長在課后服務與課外補習間無法取舍的問題,蘇州市吳門教育集團總校長劉瑋認為,政策剛剛落地,“劇場效應”還未落幕,家長們擔心孩子如果不補課成績很快就將落后,要緩解這部分焦慮,還是要引導家長把關注點轉(zhuǎn)到孩子的全面發(fā)展上來。本報見習記者 徐靖怡
江蘇蘇訊網(wǎng)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非江蘇蘇訊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本網(wǎng)按規(guī)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請致電025-86163400 ,聯(lián)系郵箱:724922822@qq.com。